大風箏的發祥起源
最早純粹是個人為了慶祝嬰兒新生所放的風箏,漸漸地在地方上廣為流傳,後來也被用於祈求豐收或成為年輕人表達思想的手法和希望的象徵,現在上頭的題字更時而反應彰顯出社會當下的現況。過去原本是4年舉辦1次的活動,因地方人士擔心「製作技術傳承不易,施放技巧會隨時間拉長而生疏」,而改為現在的每年定期舉辦。
相模大風箏指的是,在神奈川縣中央的相模原市的新磯(新戶、上磯部、下磯部、勝坂)地區,由相模大風箏文化保存會於傳統活動上施放的大風箏。毎年5月4和5日,各地區會舉辦「相模大風箏祭」一同施放大風箏。
在日本有好幾個地方都有其獨自的大風箏文化。而呈正方形的相模大風箏,組合成風箏的和紙還可以拆卸,在傳統的日本風箏中更是少見。其中,每年施放時採用的新戶地區的8間風箏,體積之大更是號稱日本第一。正方形的風箏以竹子作骨架彎曲組合後,再貼上由16張傳統和紙組合黏成的風箏面,並承襲傳統以紅綠兩色寫上2個漢字。
在天空中飛翔的14.5公尺見方的巨型八間風箏,上頭的題字每年都會事先透過公開徵選來決定。由於大風箏的施放容易受到強風影響,依經驗判斷調整以不同的技巧施放也是一大看點!有關過去的活動紀錄,在相模大風箏中心裡可透過展示資料深入了解。
「大風箏祭」雖然一年只舉辦一次,但由負責製作日本第一大風箏的相模大風箏文化保存會風箏職人直接指導的迷你風箏製作與三間風箏(期間限定)施放體驗,全年隨時都能報名參加。詳情請透過以下資訊確認。